這份豪放瀟灑的勁頭讓目睹此詩的讀者無不心折!
暗暗稱奇!
只是當他們再去看陳成的詩,兩位作者同時截取了樵夫“山中放歌”的生活片段,不知是“英雄所見略同”呢,還是誰剽竊了對方的創(chuàng)意呢?
“你這詩——”
“你這詩——”陳成和梅英衛(wèi)互相看著對方的作品,發(fā)愣片刻之後忍不住都笑著搖頭起來。
看樣子,二人都曾撞見過滿載而歸,一路歌唱的樵夫,并被這種情景深深打動,這才會同時想到將其寫入詩中吧……
同樣的題目,兩人又寫了相同的場景,兩者高下的對b自然就更加令人熱衷,一時間各人的觀點不絕於耳。
真論起詩來,那些不識字、看熱鬧的老鄉(xiāng)們就不大能cHa得上嘴,他們只能對詩中描繪的情景哪個更符合他們自己的感受,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這兩首詩情境相仿,支持者也就各有幾位,呈現(xiàn)五五開的趨勢。
反而到了“懂行”的少年詩人們那里,觀點就鮮明許多了。
只不過他們的觀點似乎都是傾向梅英衛(wèi)的詩作得更佳:
“同是歌聲,陳姓少年雖‘聲破重林’,可似乎掌門人的‘對日狂歌’,更見狂放瀟灑,我認為這詩應該是掌門人作的更好!”嚴達道。
“我附議!”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