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暹羅避難的阮主后裔阮福映,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在1800年一舉殲滅西山朝,重新統一越南。
此時(shí),清朝國力已衰,無(wú)力干預越南內政。阮氏派人出使燕京,得到了清朝的冊封,然后徹底廢黜黎皇,建立了阮朝。
清朝為阮氏定國號為“越南”,這就是近代越南國名的由來(lái)。阮朝繼承了西山政權的治理理念,把越南國土分為“三圻”:
沿紅河之大平原,居越南之北,與東京海灣相對,是為北圻,又稱(chēng)東京、北城。
沿湄公河之平原,居越南之南,是為南圻。
兩圻之中心點(diǎn),有一帶地稍狹,延長(cháng)而屈曲,西山林而東瀕海,是為中圻。
所以越南的地勢,“如一竹槓抬兩箕焉”,中圻在中間,則竹槓子也;北圻在北、南圻在南,則兩箕也。
北圻為越南文化發(fā)源地,人口密集,經(jīng)濟發(fā)達,是歷史上的黎氏、西山政權、鄭氏統治中心。
南圻海路交通便利,受益于海外貿易,大有后來(lái)居上之勢,是阮氏統治中心。
中圻則為越南首都所在地。
西山政權時(shí),以藩王出鎮三圻,以北圻升龍城為統治核心。阮朝繼承了三圻概念,但以重臣經(jīng)略三圻,形成帝王居中掌權的“一京兩城”格局,加強了中央集權。
楊烜的意圖便是完全占據北圻,把南圻留給越南人,中圻為緩沖區。這與歷史上法國殖民越南,大致相反。
時(shí)至1852年,阮朝和滿(mǎn)清一樣,面臨著(zhù)深刻的內憂(yōu)外患。對外,阮朝恩將仇報,屠殺國內天主教傳教士,受到法國、西班牙敵視。對內,國內民族起義不斷,以高伯適起義聲勢最為浩大。
內容未完,下一頁(y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