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果看,何銳恰恰精準的把握了‘度’。相較于布爾什維克中央,何銳對蘇俄紅軍力量的判斷更加精準。
正好其他委員發(fā)言完畢,列寧同志講出了自己的看法,“紅軍在波蘭功敗垂成,可以找出無數(shù)的問題??梢栽谑潞罄鰺o數(shù)錯誤的命令。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是力量不足導致了這些問題,而不是這些問題導致了戰(zhàn)敗?!?br>
邏輯往往是反直覺的,所以委員們最初不能接受紅軍‘虛弱’的事實。但是邏輯能夠戰(zhàn)勝直覺,恰恰是因為其有效性一旦提出,就可以通過現(xiàn)實來證明。
經(jīng)過郁悶、憤懣乃至于憤怒的討論后,委員們最終接受了列寧同志的判斷。
有了這個判斷,布爾什維克中央會議最終認為,戰(zhàn)爭中的同志們負有工作責任。這對于此時的布爾什維克中央是一個相當溫和的判斷。工作責任,說明大家都是好同志。至于發(fā)生的問題,整個布爾什維克政黨中,誰沒有在工作中出現(xiàn)過問題?
會議結束后,列寧同志不得不做出一個決定,就請越飛委員和他一起回辦公室。一進辦公室,列寧同志就說出了自己的決定,“親愛的越飛同志,你愿意再前往中國東北么?”
高爾察克覆滅在即,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jīng)被紅軍控制。越飛覺得這次行程將會輕松很多。但想到何銳這個中國最大軍閥的難纏之處,越飛思索片刻才問道:“列寧同志,我們要與何銳簽署密約么?”
布列斯特條約就是越飛負責簽署,列寧對越飛的工作能力非常有信心。既然越飛已經(jīng)理解要做什么,列寧同志就單刀直入的說道:“何銳現(xiàn)在雖然是中國地方領導人,我認為他會成為中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能夠了解何銳對于世界局勢的判斷?!?br>
“列寧同志,您相信何銳么?”越飛問了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
“從到現(xiàn)在為止看到的何銳的所有作品與發(fā)言,他的態(tài)度非常誠實。而且對世界革命并沒有惡意。何銳有能力制定并且執(zhí)行的經(jīng)濟政策,他領導的東北政府是由很多出身不同的人組成,雖然這些人的出身成分缺乏革命性,但是在經(jīng)濟建設方面,他們并沒有顯露出代表封建地主或者資本家的利益的傾向……”
列寧同志講述著自己對東北政府的判斷,在說服越飛同志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說服自己。
越飛同志明顯被說服了。在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同志的判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僅讓革命獲得了成功,更讓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眼前戰(zhàn)爭的失敗雖然出乎意料,但是列寧同志對失敗的判斷也讓越飛更看清了當前的局面,反倒堅定了越飛的信心。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