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縣素有“工匠之鄉(xiāng)”的稱謂,歷來能工巧匠輩出,在石業(yè)、鐵業(yè)、木業(yè)、釀酒、建筑方面都頗有建樹,其中最為拿手的石匠技藝,從這座石橋中就可見一斑。
當然,石橋雖堅固,但不管承重還是寬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終究有些限制,所以前幾年又在下游三公里處建造了一座雙車道的新大橋。
十二公里的路程騎摩托車也不算多遠,可山區(qū)的公路彎多路窄,不是經(jīng)常走的人車速也快不起來。
通往村里的路上,兩旁都是蒼翠的低矮山丘,沒有大片廣闊的耕地,水田旱地東一塊西一塊的零散分布著,一條單車道的水泥路就在這群山腳下之間蜿蜒而過。
迎面吹來清新自然的山風(fēng),令人心曠神怡。
又是繞過一個大彎后,眼前豁然開朗,便看到一個群山環(huán)繞的小山谷,山谷中村莊、溪水、田野、山川、竹林,……一切都顯得如此安靜祥和,南福村到了!
南福村三面環(huán)山,中部是山凹盆地,村莊房屋錯落分布于盆地之中,南與琴水河畔相臨,也是進村的方向,西靠三山嶺,東依長滿竹子的大竹山,隔山與竹園村相鄰,村子的盡頭則北接更為廣袤的群山。
群山邊緣有大小兩座形似倒在地上的葫蘆山,從高處俯瞰整個南福村所處的盆地就像從葫蘆口中向南傾倒流出的一滴水珠,“葫”通“福”,故名南福村,葫蘆山下有條葫蘆溪,自村中呈“S”形穿梭而過,向南匯入琴水河,為南福村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如此也形成了背山面水,“山-水-宅-田”南方村落獨特的景觀格局。
全村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共200多戶人家,幾乎都是張姓,宗族觀念特別濃厚,在村里隨便遇到個人總能攀上親戚關(guān)系。
其實周邊幾個村子也幾乎都是張姓,除了各村各有自己的宗祠外,還同拜一個張公爺大宗祠,村民尊稱之為“關(guān)帝爺”,每到農(nóng)歷八月初三關(guān)帝誕辰的時候還要舉行“辦古事”活動,這項風(fēng)俗據(jù)說已經(jīng)流傳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每年這個時候過得比中秋節(jié)、甚至春節(jié)還隆重,附近幾個村子的張姓人氏全部齊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聲勢十分浩大。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