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師今天起了一個(gè)很大很大的命題,開了一個(gè)很大很大的奏對(duì)。
“陛下,百姓之艱,于地一尺。
三皇五帝乃始,地以公分,氏族共食。
至夏商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士大夫公卿配享,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成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前秦商鞅,廢井田、開阡陌,集關(guān)中老秦六世余烈,而成始皇千古之一。
至于后,漢有王莽王田。北魏、隋、唐,乃有均田。
開國之治雖好,累數(shù)朝卻終是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夏商周三朝行貢賦之制,春秋管仲行相地而衰征。兩漢編戶齊民,分有田租、算賦、口賦、徭役、兵役。魏晉南北行租調(diào),隋唐使租庸調(diào),宋以募役及方田均稅。
恒地于中原,千載數(shù)朝,百姓何以哀于元末,筑我大明重塑。
臣之老矣,如似桑泥之老農(nóng),行于泥濘,拔腿為艱。得蒙陛下隆恩,以少師榮。
老臣此間之誠,莫叫悔言。
中原恒地,強(qiáng)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百年國祚,開國之民,亡國可在?開國之地,亡時(shí)名于何人之下?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