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皇位傳承,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換句話說,帝位正常傳承的情況下,是上一任皇帝死后,才會有新的皇帝登基,這非常符合皇權(quán)獨尊,皇帝至上的封建秩序。
然而,再嚴謹繁復(fù)的典制,也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
太上皇的尊位,就是對于帝位非正常傳承時的補充措施,但是,由于是非正常傳承,也就意味著出現(xiàn)的情況各不相同,沒有一套能夠參考的完整體系來操作。
因此,在真的出現(xiàn)太上皇的時候,往往只能參考以往的例子和禮法的基本原則,摸索著前進。
這種情況其實就跟彈簧一樣,可以壓扁,也可以拉長,但是,無論是壓扁還是拉長,都有其限度。
這個限度是很清晰的,但是在限度之內(nèi),彈簧被壓扁還是拉長,就需要視具體的情況而定了。
古人講以史為鑒,說白了,無數(shù)朝代的興亡盛衰,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漫長的歷史當(dāng)中,有人荒唐,有些放肆,有人克制,有人謹慎……
后世之人,從這無數(shù)的前車之鑒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通過各種方式,用體制,思想等種種方式彌補漏洞,使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大明從沒有出現(xiàn)過太上皇,但是,大明有禮孝仁義,大明的朝臣們,知道他們想要的君王是什么樣的,知道天下百姓需要的君王是怎樣的。
所以,天子和太上皇之間的這根彈簧的限度,也就很清晰了。
對于太上皇來說,這根彈簧拉的再長,也不能在天子安然無恙的情況下,重臨天下,當(dāng)朝理政。
因為如此一來,逾越了彈簧的限度,彈簧拉斷,則二帝相爭,必將天下大亂。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