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一般都會有兩個灶臺,有的一邊兒一個,有的則是兩邊連一塊兒,另有爐灶通著火炕,冬天一般不斷火,保持室內(nèi)溫度還可以燒熱水。
云舒家里就是那種兩個灶臺連在一起的,鐵鍋也是一大一小。
頭幾年大煉鋼吃食堂,鐵鍋都被上交拿去煉鐵了,到以后食堂解散,村里想買鍋都找不到門路,因為鐵鍋不僅要錢,還要工業(yè)卷。
那時候村里別說只有工人才發(fā)的工業(yè)卷,大部分人家里,連錢都沒有。
還是大丫爹想了辦法,才使村里幾十戶人家買夠了鍋。
云舒搖了搖頭,不再想這些,把米飯蒸上,就開始收拾魚。
感謝自己在單獨住時學會了做飯,要不然食材再好,趕上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也是白扯。
這就要說一下云舒爸媽的教育方式了,一方面自然是嬌慣孩子的,在錢和物上從沒有說過一個不字;但另一方面,卻嚴格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云舒十二歲以前都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上學時早飯大部分時間是只比她大三歲的哥哥做,媽媽是不管的。
云舒從八歲起就自己洗衣服,手搓或者洗衣機隨便,母上大人也是不管的。
所以云舒的動手能力一向不錯。自己住后吃煩了外面的食物,就照著菜譜研究,味道還不錯。
這兩條花麗羔子總共也就一斤多,家里除了鹽,再沒有什么調料了,云舒決定清蒸。
不過她還是從空間里偷渡了一些醬油、料酒,加了些蔥姜蒜,將魚腌漬后,放在魚盤里,直接上鍋蒸。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